【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城市夜间的光污染可能会让能传播西尼罗病毒的蚊虫延后进入滞育状态,这意味着蚊虫活跃期延长,人们被叮咬并感染病毒的风险也加大。
在一定环境条件诱导下,一些昆虫会进入“静止”状态,表现为生理活动降低等。这种被称为滞育的状态能帮助昆虫调节生长发育和繁殖时间,以适应所在地区的季节性变化。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雌性尖音库蚊的滞育状态。它们在冬季会习惯性地在有遮蔽的地方滞育一段时间。随着冬季来临,雌性尖音库蚊为做好越冬储备会更活跃地去叮咬不同动物,蚊子在叮咬动物的过程中一旦感染西尼罗病毒,如果再去叮咬人,就可能把病毒传播给人。
西尼罗病毒的大部分感染者有发烧、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极少数感染者会出现脑炎等神经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这一病毒的疫苗或有效疗法。
团队在实验室中模拟夜间有人造光源和无光源的环境下培养雌性尖音库蚊,并观察它们的生理变化。他们发现,夜间的人造光源能对蚊虫的生理状况、过冬的营养物质储备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蚊虫营养储备不足无法越冬,存活率下降,也可能使它们延后进入滞育状态,蚊虫会活跃更长时间,它们叮咬人并将病毒传播给人的风险也会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开展更深入的野外调查,以便确认实验室环境中观察到的结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