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3日,由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2023年生物多样性调查现场核实暨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宣传活动在贵阳市阿哈湖公园白龙洞进行,记者跟随专家一同深入洞穴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秘洞穴里的神秘“原住民”。
白龙洞入口
(资料图片)
白龙洞位于贵阳阿哈湖湿地公园内,奇特的溶洞景观犹如地下宫殿,秀丽的自然山水好似地上花园,因此贵阳市民也称之为“地下公园”。
白龙洞内的天坑
上午10时许,工作人员打开白龙洞尘封多年的大门,记者随同相关工作人员及专家进入洞内共同开启了这次洞穴生物多样性探寻之旅。洞内造型奇特的钟乳石、种类丰富的生物物种不断呈现在大家眼前。洞壁上除了斑灶马、马陆,还有蝙蝠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卫诚告诉记者,洞穴中的蝙蝠,在洞穴生态系统中属于高级消费者,同时也是许多洞穴生物营养源的带入者,许多洞穴生物都以蝙蝠粪便作为食。
贵州师范大学杨卫诚老师向大家讲解洞穴知识
科研人员向记者简要介绍了本次野外调查工作方案,首先是调查准备工作,在实地调查之前要先收集关于洞穴物种调查的相关文献资料、历史数据;其次要做好相关工作准备,主要包括采样准备、路线地点选择及相应设备调试;最后就是实地进行洞穴动物标本采集。科研人员表示,野外调查采样应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开展调查、采样,记录野外调查 GPS 点位信息、生境状况,拍摄生境照片、物种照片,科学保存样品。
洞穴生物-马陆
洞内发现的蝙蝠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的73%),相较于其他地区,贵州洞穴最大的特点是洞穴小生境非常发达,而且不同区域的不同洞穴小生境相差很大。”杨卫诚表示,摸清贵阳市的洞穴动物组成及分布,不仅可以为洞穴动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也可为环保、旅游、水利、政府等部门在合理开发洞穴资源和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和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为维持洞穴生态平衡乃至整个自然界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此外,对洞穴动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贵阳市地表环境健康状况,对确保贵阳市的人群健康和农作物净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研人员为大家科普洞穴知识
“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为顺利组织开展2023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我们聘请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贵州林科院、贵州省植物园、南开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专家共计19人组成了项目调查研究执行团队。”据贵州勘设生态环境咨询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李琦剑介绍,《贵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项目于2021年8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初步搭建贵阳市生物多样性录入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结题,同时计划于2024年6月出版贵阳市生物多样性本底研究系列丛书21部。
工作人员采集的部分白龙洞生物标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志杰
编辑 孟剑飞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
标签: